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高交会2017 > 高交会历届回顾 > 第十九届高交会 > 论坛及活动

创新与未来技术主题论坛(二) 现场实录

新闻来源:高交会组委会 发布日期:2017-11-17

  主题:创新与未来技术主题论坛(二)

  时间:2017年11月17日13:30--17:30

  地点:会展中心簕杜鹃厅

  实录内容:

(深圳卫视主持人 王海东)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就马上进入第一个专题,石墨烯专题的主题演讲环节,今天下午的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是石墨烯的发现者之一,并因此荣获了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天他为我们带来的演讲主题是超越石墨技术,我们掌声有请。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大家下午好,我是一个物理学家,我要先搞懂IT的事,首先非常荣幸今天下午能够再一次回到讲台上,昨天我也是站在这里给大家做了主题演讲,昨天更多是在开幕论坛上所做的介绍,我们在这里会继续今天更为深入的演讲。我们所关注的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听到的IT技术,制造业技术,其实背后也代表着新型材料技术在过去的几年来循序渐进的得到发展。我也希望我的演讲也和今天和今年的高交会主题相契合,我是一个搞石墨烯研究的人,我们在这个材料领域在过去很多年都有着非常丰富的一些投入和探讨,包括很多科学家也包括很多工程师都是一直在提到它的一些特别属性。

  在这里我展示出它一系列万能属性,它可以薄到你无法现象的物质,是我们经过测量到现在超越理论极限的最强物质,最可拉升的物质等等,继续再来看在这样的石墨烯的家族graphene它是属于非常完美的二维性材料,而且它其实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所存在,我们有不同的纳米管道,包括做涂料,提供其他的生物涂料,我们也会具体分享相应的一系列应用。

  这些应用领域可以说非常广泛,从能源、电子元件、光电领域、生物方面的领域等等,背后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细分应用,在当下这个时刻,你很难说这中间哪个应用会是主流,或者哪个领域在当下或者说在未来有望作为主导的领域,可能还比较难,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强调我所强调的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又是一个很大的团队,有超过200名研究者对于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正在生活中拥抱这个技术带来的应用,从科技的角度也已经进入到应用的层面,包括石墨烯它的使用,大家可能也是对于它非常感到振奋和激动。其实它也是跟随着很多其他先进材料的步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不仅在复杂的纳米电子器件,其实有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我们跟手表也有合作,引进整个石墨烯在手表里面,看起来也是非常漂亮,非常具有时尚感的石墨烯智能终端产品。我们也知道在手表上花了大概100万美元做出世界上最轻的机械手表,如果你们有100万美元花到这个表上觉得太贵了,你们也可以做石墨烯的汽车,也可以实现更快更轻。

  我想谈到如果要提到石墨烯,我们非常振奋想要看到什么?不是说完全替代现有的材料,首先石墨烯它是具有独特的组合一系列特性,而这是在其他的材料上前所未见,我们通过使用这个词强调的是组合、结合,因为它能够给到我们也许是具有最好的综合竞争力,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系列新的应用,这些应用是结合整个石墨烯的独特特性,比如说我们在这里有一个透明导电薄膜,能够在上面铺设一些小小的晶体,它能够带来比较特别的隐形眼镜,大家可以看一下石墨烯能够非常近距离地来看,如果使用你的眼睛来观察石墨烯的隐形眼镜,它能够很好地去捕捉可见光,在镜片的夹层中间加入了石墨烯,甚至能够让你具有一定的夜视能力,这样的技术其实背后由石墨烯驱动,甚至成为以后在保护眼睛免受电子辐射,水分流失能够让我们的现有产品带有独特的应用机会和契机,很早之前我们也开始做石墨烯的大生产,过去的生产方法包括使用机械法,机械剥离法,包括现在还是在用机械剥离法做一些科研的圆形制造,与此同时也是取决于你想要付的钱和实现的质量也包括复合材料、电池、储能,包括也进入到CBD也是应用到光学的使用,也有其他类型的使用,比如说分子组装也是使用于纳米电子。

  也包括其他的碳化硅生长,因此在科学的角度有一系列的不同想法能够转化成应用,与此同时科学还想继续向前迈进,我们很多学生也是非常积极主动,他们经常会问我,老师我们花了很多钱花在这些设计,我们能不能做一些新的铅笔,不仅买到传统的铅笔。我们如果能够去使用其他的剥离法,是不是能够用石墨烯制作成特别的铅笔?铅笔当中是不是能够提取。我们提到它的家族,不仅是讲石墨烯单体本身,代表的是2D的晶体大家族,有半导体、绝缘绝热体,金属,包括超导等等,这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大家族每天都在发展,这个大家族包含数以千计的各种不同材料在这个中间。

  因此在这里它又一次给我们一些特别的机会,也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意味着什么。首先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有一系列的材料,像电子、钢铁、建筑施工,在航空当中用的很多都是铝有限的材料代表我们当下的世界,包括航空业也在使用钛合金,这些材料数量很少,你希望能够去克服超越现在的局限,希望选择更多不同的材料组合,展现最优属性,因此有一些抑制化的结果复合材料,他们现在已经在电子产业包括其他的行业得到了应用,但是现在的这些粒子还是太有限了,我们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去拓宽,特别是能够找到一些特定的材料工程属性,比如说你可能不仅仅是一层一层去堆叠,比如说顶层是做传感的作用,第二层中间是太阳能电池,是给传感器供电,中间要做执行,也包括互联层以及增强层,还有一系列的原子层,中间也是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功能存在,但是这样的材料表现在我们有了之后能够做一系列材料的属性推广,在我们的实验室我们做各种不同的材料组合,把他们放在一起。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去增加它的功能性,实现多功能属性的材料,我们能够创建的就是一个3D的材料,这个材料是之前从未存在,而且从我们的人性角度都没有想要去创建,但是我们在实验室里面已经开始打造了,通过这些组合也带来一系列不同的应用,我们可以提到最新的LED、太阳能也包括其他的不同类型传感器晶体管,这里差不多是我们使用非常复杂的基于所使用的方法,我们使用了二硫化物等几个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做出的产品,现在它所展现出来的结果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在传统的红外测试结果上面,有望在未来在相关的方面得到大展身手的机会。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领域还是在研发的阶段,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实验室里面进行开发测试,再进行下流的商业化以及市场化,但是同时,我们也一直希望能够更好地可供负担的技术进行普及化的推广,我们看到有不同的方法生产石墨烯,比如说生产石墨烯墨水,可以用一个喷墨打印进行打印,同时也能够用其他的物料进行打印半导体、绝缘体都可以打印一些不同的架构,并且产生一些功能性的设备,这里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给我们使用了不同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行业的应用,虽然开始的成本不是很高,但是造价比较低廉,就可以把低廉的墨水放到喷墨的打印头,产生功能性的配件。可以在楼宇外层进行喷墨,所以这一系列的技术已经得到商业化的过程,我们能够让这些初始的想法跟产业结合起来,包括大规模的石墨烯产品,我们也使用一些热传导的器件完成LED涂料的应用。我们也希望能够使用这些LED灯丝能够把RFID的想法用在物联网上,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应用,比如说把天线跟不同的传感器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物联网的概念体现。这里面不同的物件能够让我们进行交流,用比较廉价可以负担的电子元件来进行一些非常原始基本的交流和通信。

  这些芯片的通信不仅仅是说进行身份的识别,而且也能够基于不同的参数进行热键的交换,在传感器和天线之间达到一个无缝连接的通信,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各种不同的物料可以去打印大规模的传感器,这样的话就能够更好地去使用一些关键的突破,能够更好地推动物联网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你可以想象如果你买了一瓶牛奶上面的RFID能够告诉你这个牛奶的发源地跟着你把它放到冰箱里面,它会提醒你什么时候过期,它的生命周期有多长,会给你提供一些提示的信息,所以这里面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传感器的交集使用都是很好的想法。包括纺织品的生产当中,石墨烯可以加进纺织品里面,包括温度、湿度的传感器能够让这些纺织品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也是基于物联网的通信原理。

  我想总结一下,首先就是石墨烯在未来的研究,在晶体的研究还有需要理论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勘探,希望可以拓展未来的进一步应用,不仅可以跟石墨烯,还有石墨烯和它的延伸品,应用是无限探索的世界。另外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就是我们知道未来还有无法预测的前景和作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大的企盼,包括传导传感的器件能够有更好的前景,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要请上其他的各位参与圆桌对话的嘉宾,我们有请深圳之石墨烯协会会长,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冯冠平新生,多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李伟;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博导、江西烯牛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中先生,有请各位上台进行圆桌论坛。

  首先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下冯冠平先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科技学者,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投资家,而且我知道您还有一个另外的提法,您是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奠基人,早在2009年您已经把石墨烯的技术和团队引入中国,投资中国第一家以石墨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想请教您目前的公司运行怎么样?

(对话环节:石墨烯专题)

  冯冠平:关于烯旺公司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家公司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就在一号厅里面专门有一个展台,这个公司实际上成立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历史,在2014年的时候我在江苏给书记汇报石墨烯,当时习近平总书记问过,冯冠平院长石墨烯有什么好处,石墨烯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当时我给他看了石墨烯的薄膜,这个薄膜是一层碳原子,它的性能确实非常优秀,所以从我2009年开始就没有干其他事,投资也不干了,就搞了这么一件事,后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完以后,我就表态,我说可以,但是后来想想,到底这个东西能做成什么样?后来搞了一个把石墨烯变成一个发热膜,发热膜在深圳是一个穿戴式科技比较发达的地方,这个发热膜用很低的电压就可以做到,我们就做成穿戴式的产品,所以在展台上面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腰带、护膝等等,这个产品一发热又发出来远红外,远红外的性能也非常好。再说多就做广告的,但是这个企业确实发展非常快,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3千多万,今年的销售额估计在7千万左右,很多产品已经销到全世界去了。

  我非常同意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的讲话,因为石墨烯诞生的时间比较短,真正大规模地制备石墨烯的产品,也就是这几年当中,所以要给它一点时间,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用在锂电池上,这个是很大的误区,这个误区很多是被炒股票炒出来的,我原来不太相信,我原来引进团队的想搞锂电池,后来发现搞锂电池不那么简单,后来我看到西班牙有一个公司搞出石墨烯的锂电池,是跟德国的一些大汽车公司合作,这个理念是赶快要生产,后来我就感觉到要改变观念,有可能是变成石墨烯的锂电池,后来发现我上当了,西班牙公司后面的手也还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在那里炒作后来西班牙很多专家来了以后就问他,就说有没有那么回事?他说没有这么回事,烯旺公司在石墨烯的应用方面是很小的方面,但是我的想法就是刚才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讲的,你就抓住一个方面深入地研究下去,可能会给大家很多惊喜,我预测未来的三年还有很多惊喜,不光是在全世界,包括在中国。

  中国的石墨烯应用范围并不落后。

  主持人:您刚刚谈到一点,目前对于石墨烯的整个理解包括应用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稍候我们也会比较集中做一个讨论。想各位介绍一下李伟先生,是多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我们请李伟先生介绍一下公司的相关情况。

  李伟: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这个舞台上给大家介绍多凌公司,这是一个年轻富有创新的高科技公司,我们成立不到两年,我们组建了几十人的创业团队,他们专业背景互补,拥有博士学位的数名,而且有很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经申请了13项专利,同时,我们研发出四种以上的石墨烯产品,比如说率才石墨烯、石墨烯导电幽默,石墨烯增强PVC材料等,我们跟上海复旦、交大等多所院校产生全方位的合作,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为中国的石墨烯做出我们的努力。

  主持人:谢谢李伟先生,就像教授谈的,对石墨烯有各种各样的应用。我想为大家介绍王俊中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博导,是江西烯牛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请您目前的研究课题和公司的情况。

  王俊中:我是做了十多年的研究,以前在新加坡留学的时候开始在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感召下下面进行石墨烯的研究,我们当时想找石墨剥离的找到新的方法,当时用的就是CVD法,不能量产成本比较高。我们就想走电化学法,我们当时从石墨被广泛地用在锂离子电子里面得到灵感,锂离子可以任意插成石墨,后来我们想了一个方法,把它的电压升高了,这样把电液也能插入石墨,就把膨胀剥离开来。我们当时在新加坡想弄一个公司,但是新加坡的成本太高,所有的化学试剂都要进口,而且场地人力成本都太高,回国就做自己的课题组,我们国家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石墨的产量非常高,矿产非常丰富,石墨的储存量占世界的70%以上,这个给我们做石墨烯产业奠定了自然的物质基础。我们当时做产业这一块也不是很容易,后来等到一个机会,他们江西省广丰在找石墨烯的技术,他们也认识到原始的方法带来一些污染,因为国家对于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后来就找到我们,我们这个研究有一个碳材料研究很早,石墨烯也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后来我们来到江西这个地方落地转化。

  我们现在的公司是以(唯晶)石墨烯为主,它在液态里面的分散性非常好,浆料你的分散度要很高,要让用户感受到非常好用,大家知道液态很容易加工,无论是金属也好,高分子材料也好还是水泥也好都要通过液态形式加工,我们把石墨烯浆料中间态解决好。讲到锂电池,石墨烯在锂电池的应用是有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本身石墨它可以作为一个导电剂,它是两极的,以石墨烯为原料加到制备的工艺中,就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石墨烯非常稳定,它的化学试剂非常稳定,比任何材料都稳定;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个在研发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过程,首先要对电池制造商要能够接受。

  主持人:王俊中教授给我们上了小小的课,但是我们现场有很多的媒体朋友以及企业界的朋友们,可能我们更多关心是石墨烯的应用情况,刚才我听完您的介绍您的公司还是以石墨烯的制备为主,我不知道你们的研究课题和应用有什么?

  王俊中:就是一个锂电池的应用研发,还有就是烯旺也想走另外一条路,就是跟传统的产业结合,就是地板,还有就是电池屏蔽。

  主持人:接下来我要再次请教一下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我们知道在前几年曼彻斯特大学成立了英国国家石墨烯的研究院,核心目标就是致力于石墨烯的应用研究,我想请教授分享一下目前的机构整个运作如何,有哪些成果出现?在去年的9月教授带领石墨烯的创新应用中心和产业园落户到南京,目前一年过去产业园的运作又怎么样了呢?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两年之前我们把这样的研究机构从曼彻斯特开始成立国家石墨烯的研究中心,学者就聚在一起,思考怎么样推进石墨烯的发展,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重在进行科学的研究,我们应该去创建面向未来的石墨烯相关的材料,所以我们当时就在思考,大概50%的研究是围绕在石墨烯方面,同时,我们也正在研究其他的一些相关材料,我们发现了非常多的好应用方向,其中有一点同时也是现在应用最活跃的方向,就是石墨烯剂的滤芯过程过滤的材料,这些材料也应用在非常多的领域当中,同时我们另外一个应用的方向就是利用石墨烯去研制一些光学以及其他形式的传导器。

  提到在南京的研究中心,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在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一些实验,其实是需要有一个把它放到生产环境当中的机会,我们就选择了中国以及江苏的高新园的试验田,我们在那里其实主要做了一些创意的企业,我们现在已经开展了两个项目,这些项目的产品也已经进入了工厂的生产阶段,现在江苏的相关领导在跟我们沟通,希望能够进行更大范围的实验和生产,我们现在也正在积极地寻找有哪些可以发展的机会。

  主持人:其实冯冠平先生和教授也是老熟人,我记得您曾经送过教授一件礼物,就是首部石墨烯触屏手机,但是现在过去几年了,再也没有听到和石墨烯触屏手机相关的新闻,是不是意味着在这个方向的应用您是遇到一点困难呢?

  冯冠平:对,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石墨烯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我记得大概在四年前我在北京国家有一次小型的会议上我跟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先生送了一部用石墨烯做的触摸屏手机,大家知道3、4年前的触摸屏手机的价钱,就是3、4块钱,我算了一下还是用石墨烯来做触摸屏还是有它的优势,但是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的利润很高,凡是利润高就一哄而上,就上来了一批做触摸屏,当然也不一定用石墨烯做的,是用ITOR,后来价格就要八九块钱,这样的情况下,石墨烯是新的东西,就很难竞争。石墨烯它可以做成跟一个柔性品,我看有一些企业做了石墨烯的触摸屏,我认为还是一个很好的,它是一个柔性的,但是光是触摸屏不行,还要有柔性的显示屏,所以石墨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它本身不是一个终端的用户,你们在楼下展厅里面看到二维碳素,那个公司董事长就是我,它做了3D的传感器,用石墨烯做的压力传感器,当你的手机触摸到力的时候,就可以反应过来,我们通常就是二维的,它是三维,但是这个传感器两年前开了新闻发布会,但是很难推广,为什么很难推广?因为要等待手机制造商能不能推出这个产品,如果推出这个产品,这个传感器就可以大规模地应用。

  后来为什么成立烯旺公司就是这个理念,烯旺公司针对的是广大的终端用户,我把石墨烯用在这个地方,就掌握了在终端用户的主动权,至于能不能打开市场就看我们自己的本事了。石墨烯应用的领域上也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我生产的高分子材料老不坏,石墨烯确实性能很好,它非常稳定,原来是高分子材料可能3年就换一批了,现在用了石墨烯的高分子材料30年坏不了,我的生产厂家就没有积极性。大家不要觉得石墨烯是黑的,真正的单层的石墨烯是透明的,所以你们去烯旺的产品没有黑的,都是透明的,所以有的时候经常有些误区,当然我们不是说黑的就不是石墨烯,黑的也可能在里面加了一些石墨烯,包括石墨烯的膜,有人说像弹星,一样我是100%的石墨烯,肯定是胡说。我的看法就是石墨烯的应用里面,当然从研发的过程当中或者推广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过程,但是最大的困难就是它现在不是终端的用户,所以我是感觉到要找一些实际能用到石墨烯,能变成一个终端用户,刚才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讲的,就是做一个眼镜,我有很多性能,就是相当于大众消费品,但是有时候有一个误区,一做大众消费品,有人就说高大上的东西就是搞锂电池,充一次电保一千公里,这个我要给大家澄清这个误区。

  石墨烯在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你在实际应用当中可能发现这里面有很多黄金。石墨烯在医疗的领域里面会大有作为,所以我希望你们未来几年可以关心一下,石墨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主持人:石墨烯是全新的纳米材料。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我补充几点,我非常同意您刚才所讲的石墨烯如果试图跟现在的广泛应用的材料或者现在的产品进行竞争,其实这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知道石墨烯用在触摸屏上是非常微妙的,其实除了石墨烯还有很多的应有材料,硬要把石墨烯最新的技术引入到这个领域,并且它的成本是更高的,对价格的灵敏度也是很高的,在这个方面可能竞争力石墨烯不是很强。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一些新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利用石墨烯带来新的特性,比如说像石墨烯它的稳定性,以及它可以用于制造柔性屏,在柔性屏的应用领域,我不敢说石墨烯是最好的材料,但是我可以说它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材料。

  还有一个我们可以思考的应用方向就是以用石墨烯,它可以做成铝材或者做成防水的镀膜,石墨烯是可以过滤掉一些分子或者水分子的,这些防水性其实是可以应用在屏幕或者是电子产品上面,因为在非常潮湿的环境当中对防水要求很高的环境当中,这是石墨烯可以应用的方向,所以我们思考的不是说用石墨烯替代现有的材料,而是说用石墨烯去补充现在的材料不能够带来的特性。

  主持人:刚才的两位先生都向我们很明确地谈到我们在石墨烯的应用中目前存在的误区,也谈到应该如何来解决他们。我知道我们的李伟先生和王俊中先生公司一直在致力于的就是对新材料的应用,我不知道两位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会遇到什么具体的问题吗?比如说技术、资金、人才、政府政策扶持方方面面。

  李伟:这个问题其实是所有从事石墨烯研究生产和使用的企业碰到的问题,石墨烯有专家评论,说第四次工业革命,五大方面,石墨烯是主导,生命科学、AI、新能源,所以说在新能源上我们有新材料,它也不可能产生新能源,所以我们在研发使用石墨烯上,大家对它的认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先生也说了,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材料,但是在应用上,一开始在膨胀期的时候大家过渡炒作石墨烯的概念,把石墨烯说得天花乱坠,在应用中,上下游不配合,在应用中产生一些断档,从发现到现在为止没有广泛应用,所以石墨烯的概念走到一个瓶颈。

  主持人:您说到瓶颈,这是很严重的一个词。

  李伟:我们在使用石墨烯过程中,我们感觉上下游要配合,我们现在跟很多机械企业进行合作发现,中国在石墨烯制备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石墨烯企业给提供相应的一些指导和建议,在制备上中国应该有说突破,基业制备能够给石墨烯大批量上创造很多条件,第一个是上游。

  下游就是应用企业,应用企业就是很多传统,通过添加石墨烯能够把现有的原始传统的材料进行改进,大批量应用石墨烯,因为下游企业把更好的技术、信息跟石墨烯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产生合作共赢的模式,这样石墨烯全产业链就可以应用起来,再一个就是大家以包容的形态,不能说一说石墨烯就认为是很高端,我感觉先应用。

  主持人:对您的企业来说生存还是一个问题吗?

  李伟:我和王博士我们在谈,我说石墨烯的春天已经来了。

  主持人:刚才他们二位都谈到石墨烯比较有意思的应用方向,冯冠平先生谈到医疗,教授也谈到柔性屏方面,比如说防水镀膜,让您来说一个应用方向您会说什么?

  李伟:石墨烯在五大方面特别有成效,第一个是导热,导电是光速的300倍,强度是钢铁的200倍,这几个方面只要应用都会有突破,我们现在已经向市场销售了MA防雾霾口罩。

  主持人:同样的问题我要请教王先生,目前对于您的研究和您的公司而言有一些什么样的困难?第二,您自己更看重的是石墨烯哪些方面的具体应用呢?

  王俊中:石墨烯它的性能优异是微观的,你把微观的东西一说说成了一个宏观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宏观世界里,宏观跟微观之间有一个鸿沟。其实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我们这个公司成立才一年,我们先把石墨烯先制备出来,我们非常强调成本的控制,一定要把石墨烯制备成本降到比石墨多不了几倍的水平,一旦成本降下来,这样才有可能被用户广泛地接受。

  石墨烯因为过去它并没有在市场上,它是一个新的东西,新的东西被用户接受还要一个过程,石墨烯就是改变已有的材料,比如说金属高分子材料还有其他的传统材料,要去改变它,就是要从原子层次上设计它,这是很长的研发过程。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是地方政府投资的,他们官员对于石墨烯的理解,很难达到学者的水平,他就期望我建一个产业园,你迅速给我产生很高的产值,时间上有一个冲突,我们有这么多人去做,最后有一个大众创新的东西,未来一定是很大,但是时间表可能不是我们制备石墨烯的人说的,也不是某个企业或者某个领导说的,这个是由市场决定的。

  主持人:您是作为石墨烯的上游企业,在应用方面下游的应用企业应该和上游之间要有一个很充分的沟通,您作为上游希望对于下游的企业说一些什么?

  王俊中:要进行沟通,比如说电池商要跟电池商实质性合作,也有利益分配的问题,怎么进行真诚的合作,因为中国的企业做原创的技术没有耐心,实际上石墨烯用在某个行业里面有一定的原创性。

  冯冠平:我补充一点,因为在石墨烯这个领域里面,我既是参与者又是投资者,另外又是亲身实践者。从三个角度来说,我倒是感觉到在石墨烯产业要有清晰的认识,这里面有几个方面:

  第一,石墨烯的制备方面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已经有不少了,当然说起来量非常大,这里面我认为再这么搞下去,中国的石墨烯除了供应中国以外,可以供应全世界,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刚才这两位老也讲到这个问题,就是重点还在应用,到底用在什么地方,你说要什么样的石墨烯,什么质量的石墨烯?你说一层两层三层?在这里面占的比例是多少,每个应用的过程中它对石墨烯的要求不一样,应用如果没有大规模应用,制备出来的石墨烯也是无的放矢的,大家千万不要感觉到石墨烯是天上掉下来精致的地方,我坦率地讲,我投了石墨烯的制备应用的企业不下30家,但是我估计要不了几年,我投的还是比较早的,我相信一半的企业是要倒逼的,要对这个形势要重视。

  第三,在座可能有很多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时候积极性也很高,政府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有的时候太着急了;另外就是很多追求所谓的大而全,一条龙,希望从石墨烯的应用,石墨烯的市场都在我这个区域里面完成,我认为是现实的,也要适当地有分工,哪些比较擅长在石墨烯的制备方面,哪些地区可能擅长在石墨烯的应用方面。像深圳是中国石墨烯最大的应用市场,所以中国在深圳再去搞很多石墨烯的制备,有些制备是有污染的,在深圳有这个必要吗?但是深圳这个地方是应用石墨烯的非常好的场所,因为市场经济也比较发达,市场也比较敏感,我也奉劝各个地方的政府,要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发展石墨烯产业。

  主持人:我们几位都不约而同谈到政府的情况,我想请假一下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为您所在的英国石墨烯研究院,也是由英国政府拨款,英国政府对于您的研究成果有什么样的要求和规定呢?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还是要承认英国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力度没有特别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我们的实验项目带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当然对于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到创业公司,尤其是在制造业以及新材料研究行业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他们通常的成本率是非常高的,他们是没有办法跟IT公司竞争的,但是这些公司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公司在中国的情况也是有一些特殊的,因为看起来在中国政府是非常愿意去扶持石墨烯技术的,就像刚刚很多嘉宾提到,好像在中国石墨烯相关的公司雨后春笋涌现,现在他们也碰到一些困难,甚至有一些消失了,我们需要取得一些平衡,我们继续要有很多的参与者来到这个行业当中,我们也需要有公司非常认真,非常专注在石墨烯的应用创新方面。

  主持人:我的下一个问题还是针对教授,2004年您和您的同事发现了石墨烯,现在已经过去13年了,距离您因石墨烯获得诺贝尔奖也已经过去七年了,据说您是对于石墨烯应用发展之快,您觉得远远超过您的预期。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其实在2004年我们当时进行石墨烯的实验的时候,当时我们预想的是这个材料有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了它,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外,当时我们单纯只是抱着科学实验的态度进行材料的研究,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年以后它真正会被应用到这么多方面,甚至有可能它会实现工业上面的大规模生产。

  十年前我们还在怀疑这个材料是否存在,而十年后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材料被应用在非常多的领域,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石墨烯的一些产品,我想说对于任何一种材料而言,这个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要让我预测一个材料的命运,我觉得非常难的,我能做的就是看过去类似的例子,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碳纤维,在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在20年之后被用在一些运动的用具方面,大概在30之后它被用在F1的方程式赛车上,60年以后用在航天航空领域通常对于一个材料的发展,20年30年以及60年都是非常关键的时间点,我们在半导体行业以及在其他的一些材料方面也看到类似的发展路径。

  主持人:我想请教中国嘉宾,请各位两三句话来表述一下目前石墨烯产业在中国怎么样的发展状况,或者说中国目前在石墨烯产业居于什么样的位置?

  冯冠平:上个月在南京开了一个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有一个专家的评价就是说中国石墨烯产业方面在世界上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是我认为同质性的情况比较严重,我的意思中国石墨烯的发展还是要创新,现在我发现很多都是不动脑子,只要看到别人发明一个新的东西,马上跟在后面,我认为石墨烯给中国人一个机会,就是你创新可以在一个领域可以走在全世界的前面,你不要去抄袭,抄袭的年代应该过去了。

  李伟:从全球看,石墨烯美国、欧盟、日韩和中国,现在看,从各方面的数据统计,中国肯定是第一梯队的,所以说我对中国石墨烯的发展是抱有很大的信心。

  王俊中:我觉得我们国家有一些物质的基础,比如说石墨资源很丰富;政府推动力非常大,这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力和政策的支撑力。国家提倡互联网+,石墨烯也可以实现石墨烯+,它是一个实体经济可能没有互联网快,但是他们之间一个软一个硬可以更快,我对我们国家的石墨烯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主持人:如果我在石墨烯投资的话是可以挣到大钱的吗?

  王俊中:可以这么说。

  冯冠平:我一直从事天使投资出名的,我连续搞了20年的天使投资,我并不那么乐观,我刚刚已经讲了,就是看你怎么做,你搞的好能挣到钱,搞不好能赔大钱,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四个词:创新、人才、市场、政府;不要把本末倒置了,如果你不创新没有人才没有市场光靠政府是靠不住的。

  李伟:做任何企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石墨烯这个产业里面,我觉得它都占到了,只不过走的路径可能有点曲折,天时,现在国家政策非常支持,从国际到国内很支持,各个地方政府,同质化可能有,但是这个需要统一规划。地利,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也非常认可,只是不知道怎么用,石墨烯是一个统称,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对于石墨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成本也是不一样,制备工艺也不一样。人和,我认为目前从舆论宣传,业内业外对石墨烯寄予很多希望。很多从业者而且很多专家教授和从业人员一直对于石墨烯抱有希望,我是乐观的。

  主持人:我们聊完了钱的问题,我们再来聊一个高尚的话题,最后请教授回答一下,刚才在您的主题演讲中我注意到一句话,您说其实只有几种材料,它定义了我们的世界,包括了硅、钢铁、铝,我们会对未来发生了无限好奇,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领域的材料能够像石墨烯一样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前景?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确实我说过这样的话,就是我们的世界其实是被少数的材料所定义的,其实您要让我去预测一下未来会有什么样类似的新材料,我其实不太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会觉得如果说我说某一种材料是非常有希望,或者说我提出了一些设想,可能就会带来一些不太健康或者不太利于发展的局面,所以我在想的就是对于未来我的预测是我们可能不要专注于去寻找一个全新的材料,比如说像硅的材料,但是我们可以把现在非常丰富的材料怎么样更好地利用起来,融合起来,找到更多的可以应用的方面,这是我希望看到的局面。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教授给予我们的建议。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圆桌论坛就要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再次以掌声四位嘉宾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下午论坛的第一个小的专题,就是石墨烯,接下来我们马上进入第二个专题就是生命科学专题,我们都知道生命科学是当下的热词,都是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会邀请两家生命科学企业的掌舵人在此发表主题演讲。第一位是华大基因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女士;朱岩梅女士在在进入华大基因之前,她曾经在同济大学任教多年,她的演讲主题是时代,由此划分。

(华大基因集团执行副总裁 朱岩梅)

  朱岩梅:谢谢大家,坚持到这个时候希望我的话题可以让你们振奋一下,为什么我选了这个时代由此划分?可以讲这个时代以这段时间为界,过去以往的我们谈科技革命,一次二次,所有都可以叫做物质的时代。

  是基于物理学、化学,基础就是物理学是整个这个时代的第一性,为什么要谈时代由此划分?很多人也知道深圳人都知道华大是因什么而成立的,其实它的意义很多人还不是太了解,我先用这个漫画开始,大家都对现实不太满意,想要改变,不满才是进步的动力,都想要改变。可是谁想要去改变,这个举的手就放下了,因为改变有很多的困难,放弃很多的诱惑,自己要去做探索者,面临失败,所以当想去改变的时候,很多人就放弃了,来深圳的人肯定是要发生的人。还有一个问题,谁想去引领这个改变?引领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很多诱惑,要吃很多苦头,很多时候看到华大今年正好18岁了,这个过程的发展正好是这样的漫画的浓缩和显示。11月7日,在广州有一个很悲哀的故事,这个83岁的老太太亲手把自己46岁的儿子谋杀了,因为这个儿子因为唐氏综合症躺在床上痛苦不堪,他完全没有认知,而且满身的褥疮,她给他喂了66粒安眠药,这是她在刑讯的一句话,我看他生不如死,真希望他先我一步,这样我才安心地走。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痛应该谁去承担?我们知道唐氏综合症就是周周,这是华大在深圳领先研发扩展到全国的,我们知道现在每年仍然有2.6万个唐氏综合症出生,现在深圳市60%覆盖,我们让它更快地走向老百姓的家庭。平均按照这个孩子40岁的寿命,每年2.6万,我们现在中国有100万80岁老母亲的孩子,谁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呢?什么时候能够尽快地让这种不幸消失?再放大一点看,中国是出生儿缺陷5.6%,北欧几国大概是2%、3%,我们每年的新生儿是1600、1700万,我们一年有90多万的缺陷儿出生,当然残疾人还有很多是由于车祸肇事,不幸工伤等等,但是很多残疾人是生来的,凡是出生的时候就有一定是跟基因相关,或者是怀孕的过程中改变的,占到中国人口的6.3%,8300万,党员应该是8900万,8300万这是欧洲十个国家的人口,什么时候能够让中国无残儿,天下无残?这就是华大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今天可以最靠谱,最能够立竿见影的事情。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我们是龙的传人,大家知道中国是听碍儿童最多的国家,0—14岁听障儿童超过460万;三分之二的聋哑人是因为药物感染的。这是前段时间全国的公益活动,我们现在在中国做新生儿耳聋的基因的检测多少钱,100块钱,我们为什么不把钱迁移,我很想借助这个舞台,发起一个寻人启事;

  第一,寻找邰丽华,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她是千手观音的一位舞者,他们所有的舞者全是失聪的人员,姚明7岁的时候,他成长在上海,医疗资源这么发达,但是他7岁因为发烧打了针就左耳失聪;郎朗是深圳的代言人,是我们深圳的符号,能不能让他们都来支持呼吁中国的孩子,天下的孩子都能听听郎朗之声,我希望借这个舞台,大家联合起来不要再背橙色书包。我希望每个孩子,现在深圳20万新生儿,也就是意味着有一万的孩子携带耳聋基因,你想不想知道花多少钱就可以检测这个基因?只要花一百块钱。十聋九哑,也有很多的儿童因为听不见错失了说话的机会。

  第二个就是肿瘤,中国2015年的数据,430万新发,死亡280万,我估计在座的各位每一家都有肿瘤,4、5个人当中这一生就会碰到肿瘤,而且随着寿命的延长,这是一个衰老病,它是一个基因突变病,最根本的办法是找到那个突变基因,找到最有效的药物,快速地减少试错。每天1.2万人新发,得到这个噩耗,每天有7700人因为它死去。过去说医学是模糊的科学,能不能今天每个患者都能够首先想到检测,我们如果尽量把成本降下来,让每个人最快的速度能够找到药物,先去,不要再试错,不能让医生说吃这个药试试看,回来再做检测,钱也没了,时间也耽误了,说不定人也没了,这个是北京的癌症旅馆,在那个旅馆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真正能不能让肿瘤变成一个慢性病,让大家能够与癌共存。

  这是7月14日华大上市的一天,汪老师说请我们的伙伴,请我们的患者用户上去敲钟,其中有两个是我们的员工,还是很年轻的,我们能够识别的罕见病,还有我们挽救的肿瘤患者以及家人,他们上去,我们也感谢深圳交易所非常创新,有史以来深圳交易所第一次把钟降到这么低,可以让他们够得到,我们实际上在敲响基因疾病的丧钟。

  其实我们就近看看,我们的台湾同胞,上个世纪做了一件非常让大陆人汗颜的事情,他们在60、70年代当时是乙肝、丙肝携带率最高的地区,所以叫肝炎岛,高于大陆和欧洲国家,但是他们联合起来把B型肝炎通过疫苗宣传和科普,没有走市场经济的道路,遏制住肝炎,以至于今天肝癌是罕见病,而在大陆每年30万人死于这个病,全世界50%以上的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发现在中国,世卫组织预计2015年到2030年间,中国将有约1000万人死于肝癌。

  改变世界的秘密是什么?这是我在奇点大学访问的时候,他左手的虎口镶了他的芯片,这是他讲课的一张图,这个图被漫画家画下来,生命是心黑,这个图里面,未来的时代,生命的时代,是让BJI给时代打开新的门,这个门后面医疗、健康、环境、基因编辑打开了新的门,这个门后面有很多的新科技,后面还有一个渔夫的瓶子,我们希望任何科技都是双刃剑,我们希望渔夫的瓶子出来的不是魔鬼,而是天使,这就是为什么华大在2014年2015年交界的时候,我们的关键词叫造福,而不是改变,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真正去造福。

  这个定律大家都知道,过去半个世纪因为摩尔定律的推动,今天华大做什么?我们就在打造今天基因测试的超摩尔定律,我相信有一天这个超摩尔定律应该叫BJI定律,改变这个世界的秘密就是3A,买得起,买得到,有用。这是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分别是工具、工具、样本。每每我听到肯尼迪总统的登月故事我就心潮澎湃,为什么我们老是跟着别人两弹一星,为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发起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所以每每听到这些,是的很难,华大过去18年多少人耐不住寂寞离开我们,我们坚信只有这样的道路才是根本的造福百姓改变世界的道路,我们有这样的梦想、理想,不是因为它轻而易举,有太多诱惑,太多苦头,而是因为它困难重重,但是我相信习大大讲,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精准扶贫,扶贫要从防病开始,42%的因病致贫,每个唐氏综合症的家庭,如果在西部不就是贫困的根源吗?这是我在今年第一次再次突破我的极限,登了7500米的高峰,我们经常谈到创新,创新有三个T,这是过去作为学者,科技、人才、宽容,都体现在深圳,但是当我走进华大的时候,我才深刻地理解,创新不要仅仅谈不确定性,创新不要仅仅去谈风潮、脆弱,不是的,内心是一部分。就像今天谈国家的发展,不仅仅谈民主,菲律宾的民主带来他们的发展,当你心中有一个大目标的时候,如果我还作为一个学者,在更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想在T加一个T,就是目标,没有目标的创新都会迷失在商业中,会迷失在商业的大街小巷当中。左边是我登顶的时候,把我女儿的名字写在纸上,拍下来,这是我始终想的事情,就实现了。下山的时候,我看到别人都在走别人走过的路,为什么不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很多时候创新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反而更快。

  这是我很喜欢的脸书的一位高管,他的办公室挂了一句话,是星巴克的CEO送给他的,“未来属于仍然愿意弄脏双手的人”,今天的科技,今天的创新很多时候不要想很时髦,去做那些人工智能,空谈这些,不是的,你真正要着眼于那些就是在跟出生缺陷打交道,就是每天面临生死的人,生、死、感染,就是这些脏活苦活累活,领先者无论是CEO还是一群领军人物,未来只属于那些愿意弄脏双手的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岩梅女士,给我们带来令人振奋的演讲,其实我们研究技术到底核心目的是什么?朱岩梅女士的演讲已经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我们也再次掌声表示感谢

  接下来我请出一位特别的嘉宾,他是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李英睿先生,他的演讲主题是数字生命,我们掌声有请。

(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 李英睿)

  李英睿:非常感谢今天会议的组织方能够允许我这样的着装出现在这样的场合,非常体现深圳的创新的文化,我们既不是要求所有人必须穿西装,也没有规定必须不穿西装,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数字生命,但是我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我命由我(们)不由天,今天是洞见科技未来讨论生命的主题,我们眼中的生命到底是什么?生老病死就是这样的表现形态,其实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在生物学家的眼中这样的变化是跟刚刚朱岩梅女士提到的DNA、RNA的变化,所谓的生物分子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变化过程。

  不同的生物它都是在大体相同的体系下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我们所谓的生命之树。今天有数据的技术之后,重新来审视生命的过程,可以看成多维度的复杂的信息网络,包括了像基因这样的信息,比如说DNA、RNA的信息,还包括我们平时谈到的医学影象、临床检测的数据比如说代谢物、小分子的等等的信息,包括每个人每天的工作生活活动的信息,这样的整体集合才是我们今天谈到的数字生命。

  因为我们自己的每个人的DNA都是从父亲和母亲各自继承来的,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基因组在人的生命当中并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但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到衰老的程度其实发生很多的变化,我们今天观察一个完整的生物信息的时候,就不能够仅仅地关注基因的变化,还需要关注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造成我们生命体系其他各个层次不同的变化,这也是我们想要做的一个东西。

  当我们把这样的各个层次的数据集合到一起完成建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数字生命,所以碳云智能就是在尝试做数字生命的管理服务,我们希望能够采集和整合遗传因子,多层次的分子动态,包括临床等等的数据来提供个体的生命照顾方案。

  今天回到科技未来,科技的意义就是两个:1、科学是用来认识世界,技术是用来改造世界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想,比如说我们对于人类的技术来讲,我们对于生命来讲,科学是不是应该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个实际上是一个某个人的血糖长期监控的曲线,开始是正常的,突然有一天血糖就很快飙升到糖尿病前期的过程,这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之后有一个好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后把血糖自己的高血糖整个过程给逆转回去了,这是自我的感召。这是比较典型比较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的组合过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且这是好的结局,在这个里面糖尿病前期,还没有到糖尿病的患者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达到把血糖扭转到正常的过程,这样的案例只发生在很罕见的情况下。

  改革开放到今天可能已经快40年了,我们的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还是很快的,在目前的保守估计情况下,我们的成年人不管是城市人口还是乡村人口,城市人口有四分之一的血糖是异常的,11%是糖尿病,今天我们不是特别了解自己身体的人,如果你今天的血糖并不是正常的,虽然你不是糖尿病,但是十年后你患糖尿病的概率是80%以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我们今天对于生命的理解是非常少,很多学习医科的老师告诉我说,今天我们真正能弄懂疾病是非常少,这是我们今天的现实。我们的人类整个生命它是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命运没有给我们选择。即使我们还没有得糖尿病,基本上你没有选择,十年之后你很快就会成为一个糖尿病患者,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从全景来了解自己,不是光光了解血糖的数据,我们每次每年组织的单位体检,不仅仅是谈到的基因检测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全程了解自己,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我们需要对自己实现全程的关注,疾病绝对不是一天发生的,它一定是渐变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关注自己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看到这样的曲线。刚才我谈到成功扭转自己高血糖的案例,因为他本人是科学家,他知道各种各样的知识,了解自己的数据,能够做出对于自己有效的改变他自己命运的选择。但是大部分公众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今天必须压汇聚知识洞察的能力,让每个人掌控自己的健康命运。

  其实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定性到定量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亚健康,突然诊断疾病,然后好转,最后会走向死亡的过程,我们有没有办法用刚才我们谈到的全景洞察的数据方法能够真正量化你生命的状态和你健康的指数?这是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已经具有这样的技术可行性,真正把以前对定性、健康和疾病的描述变成一个定量描述,不仅仅是定义你健康所处的方向,也代表你的未来的方向。

  第二个问题是我每一天的工作是不是熬夜,你工作紧不紧张,你今天中午吃的是什么样的饭,有没有去做运动,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都和我们的身体的健康有关系。但是今天我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自我决定,很大程度因为我们看不到未来,我们不知道当我们去跑马拉松的是人锻炼身体很好的人还是伤了膝盖的人,这个实际上就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很重要的困境,就是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知道哪个方法适用于哪个人。

  在未来我们不再去看所谓的营养鸡汤,不再看所谓的平均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充分地来理解,在刚才我们谈到从基因到临床表现里面,我们每个人的唯一性和独立性,来给出我们每个人的个体自主的解决方案,这实际上是数字生命起到很重要作用。

  它的本质就是了解过去和现在,看见和选择未来,给我们选择未来的权利,如果我们的数据技术能够对未来做出预测,在很大的程度能使今天的医学从诊断到治疗的医学变成一个很大程度上迁移为预防预警和提前干预的医学,这个就是给我们看见和选择未来的权利。我相信我们如果还没有被临床诊断的严重情况,能够提前预知,比如说我未来三年会得癌症这个时候做出的预防性干预显然是诊断为癌症以后再去做干预效果好很多。

  所以,最归根到底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选择结合,我们希望我们做出的每个健康选择,不管是运动选择还是营养选择,你的每个选择可以根据个人的数字生命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观察,比如说左边这个是人我,右边是我在北大数学系的师兄,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生命的东西?我们两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吃同样的东西,下面是血糖的反应的,我的血糖很快降下去,而我的师兄恰恰是相反,所以每个人不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每个人我们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是有差异的。

  第二,其实时间的跟踪,我们谈到在过往健康的管理是体检发生的,现在我们的健康管理实际是可以在实时发生的,像这样的关于个人的营养观测,其实可以看,有些人吃了烧烤以后,对肾脏的压力;而这样的对于每个人的个体化的健康的监控,而这些监控能够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生活的指南,这也是另外一个可以提供对于我们自己健康管理的帮助。

  还有就是单一的指标监控到系统的监控,过去血糖监控是监控少数的血糖指标,跟血糖有关系的指标是超过上万个,来自于蛋白、小分子、基因以及其他的不同层次。

  我们希望重构每个人的健康角色,这里面是有很多的问题,这个数据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层次,有基因的数据、小分子的数据,还有今天的数字生活行为,就是我们今天用微信今天去哪里的移动互联网数据,它还需要回答到今天实时能够给予健康的过程,这是非常多的技术的难点。人工智能本身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让最终落到具体的垂直领域帮助到每个人的健康管理。

  最后给大家讲共享和聚合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做生命的体验的时候,我们人是不能够对自己做人体实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做的实验,如果能够共享和聚合起来,对其他人都有帮助。比如说这是非常典型的工作,如果他们把他们的就医经验共享起来,57%的副作用改善,37%的医疗启动决策改变,22%的住院时长会减少,因为病人的信息聚合情况下比一般的医生看到的数量是更多的。我们的希望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生命的旅程,我们来把它互相之间聚集起来,能够在这里面进行挖掘和对外进行预测的时候,我们终于能够有一天选择我们自己的健康生命未来的权利,重新回到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手里,这就是我今天的演讲,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英睿先生。我在想也许因为生命科技研究的是最核心的依赖就是生命,因此他们对于科技的思考往往带有许多的哲学思辨,如果用我来总结他今天的演讲,两句话,第一,人人生而不同;第二,人人生而相同,在第一方面我们人人生而不同,他为我们回顾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命题,就是科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认识自我吗?是改造自我吗?还是我们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李英睿结合他的研究给于我们一个相对悲观的希望,他也勾勒碳云要做的事情,就是全景了解自己,全时关注自己;从而得出他们的核心诉求,这就是了解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同时看见和选择我们的未来。而最后他也为我们分享共享和聚合的力量,的确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共享和聚合也能够让我们人人生而相同,从而共同应对未来,再次掌声献给李英睿先生。接下来我们马上进入第三个专题,就是科技创新的专题,在这个环节我们将会邀请三位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在此发表主题演讲,第一位是空中客车的首席技术官保罗·艾瑞蒙科先生,空客历史上最年轻的CTO,在加入空客之前他曾经在摩托罗拉和谷歌任职,他的演讲主题是三维世界的颠覆,未来航空业的无限可能。

(空中客车首席技术官 保罗·艾瑞蒙科)

  保罗·艾瑞蒙科:大家觉得在整个交通行业,在过去的20年最大的变革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是A380,它是交通行业的一次革命,它也是天空最大的庞然大物,这个飞机真的很棒,如果没有坐过的话大家一定要尝试一下这样的空中体验是绝无仅有的,我会谈到我今天的演讲主题,可能对于过去的20年而言,我觉得真的说不只是一个革命,这样的出行方式大家觉得怎么样?现在我脑海中浮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公共交通网络,是以破记录的时间被打造,这是磁悬浮,但是未来是最大的,这是北京的地铁,北京的地铁是世界上排名第一,平均而言一天要1000万人穿行地铁当中,中间有18条线,16条线以打破世界的记录建造的。还有更宏大的就是摩拜,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更出色?对于这样的出行共享一天覆盖了几千万的人口,本身也是世界上效率最过的公共交通,它差不多是从零开始,像摩拜这样的例子也是我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的非常重要的佐证,从消费的技术到数字领域以及进入到实际的领域,过去有很多的进入障碍的行业,像我们所在的行业就像交通行业过去有很高的准入门槛,现在通过共享和聚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在创新生态系统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到底是什么让摩拜成为可能?

  首先是包括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拥有,中国人拥有智能手机太到,本身它的GPS定位器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第三,共享经济的商业经济带来足够的用户群体的基础,而最后一点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代表着一种认可和接受,中国的政府也愿意允许这样的行业出现,我们看到它的成本通过经济规模效应的放大,而且它背后是带来非常好的大环境,在空客我们的工作或者说我们的业务和航空包括三个纬度的。今天我也想跟大家分享来自空客视野新的法规框架,新的技术,新的业务模式也会在未来的多年对我们的业务产生革命化的影响,我想说多年这个词所提到的还是一年两年三年,也不是30年,也不是20年,我们说多年的范畴是很大,当我们有足够的材料,科技的进步,比如说从过去的铝合金到现在越来越先进的材料,包括空气动力学;还有包括其他的一些热性材料,当我们实现以上的进步以后,背后带来的是15%到20%的效率提升,我们会考虑启动新飞机大飞机的项目,这个过程是要花到15—20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的业务也会受到电子信息化的技术所驱动,并且它的时间线不再是那么多年,我也从以下的例子做展示。

  A350的参数是通过5万个传感器,背后相当于每天有250个TB的巨大数据总量所产生的总量,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可能也会考虑到安全相关的参数,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取证方面,就是出现故障的时候出现取证,今天也想从每一次飞行当中从数据库当中找到模式,可以帮我们找到预防性的维护,也可以给到不同的航空公司的客户做MRO的客户提供整个飞机的利用度。

  如果大家在手机上包括在飞行的过程中能够打开电脑和手机使用他们,是不是能够从飞机上获得数据?这是我们已经在做,通过更为广泛来自卫星的布局,我们也可以在飞机之间,在飞行走廊当中更容易获得数据,实现信息的分析,这也是能够改变我们的服务的可持续性,也是能够改变我们之前只是在一些事故上做的投入,背后我们提到可靠的无处不在的航空的互联网背后还包括在整个机舱内部的自主权越来越提高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航空行业当中过去是非常缺少飞行员,现在我们发现所有的这些人员的成本占去飞机成本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中国的飞行员的增速非常快,我们知道这样的需求有了之后,你未来的20年还需要60恩万人的新飞行员,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过去从莱特兄弟开始,现在是三倍的增加,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就是更快更多地培养培训飞行员,如何满足这部分的缺口需求,差不多也是一到两年之前,在这个时候也会出现一个新闻,一个空客的CTO已经疯了,现场的观众也会惊了,过去你能接受无人驾驶的飞机吗?但是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我看到无人或者说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操作的火车或者地铁,包括无人机无论是商用或者军用给到我们越来越多的信心往这个路走。

  对于技术层面,越来越自主化自动化的机舱设施,我们知道它的自动化水平在大大地提高,结合来自地面的互联网联系,能够实现实时飞机的监控,有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没有办法在机舱发挥作用的话,能够继续安全地飞行,也会改变整个产品的经济学,也会改变整个飞行员的操作,从过去的空管、航管到地面的管理到所有乘客的体验不一样,还有一个数据也是有望改变整个航空业务,包括电子系统,燃料电池,发电机等等,航空部件的电气化也不是心得趋势,但是什么是比较新的,而且是具有颠覆性的什么?其实对于汽车行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每年的投入当中在这个技术领域投入300亿。空客也是开始了我们的做饭的电动飞机的路线,差不多3、4年前,它使用30千瓦的电动机,今天我的合作伙伴西门子他们也使用一个叫snemeis,里面是30瓦的电动马达的系统,在过去几个月的时候,我们启动了一个飞行项目,希望能够使用两兆瓦三年期的项目,所以可以看到这些增长的潜力都能够在电动马达、电动驱动的方向去发展,我们能够在这个推出以后会有十倍速的增长,能够使用A320,这个飞机就像我们看到原来的涡轮马达的飞机一样,里面的设计空间将为更为敞亮,在大型商用机里面会是混合动力,因为电池的能源密度现在还没有追上原来的混合原料的马达系统,但是我们公司的愿景希望能够把电动马达和电动驱动能够成为电动驱动的场景。

  这一系列的车辆能够去携带一到四位乘客能够实现敏捷起飞,我们也在开发两个城市飞行器的模型和原型,其中会在未来的几个月里面实现处女飞行,我们希望能够要有设计和工业化的参数把关,才能够进一步推广,我们不需要其他的交通干预能够做到,其中包括飞行员四个乘客可以使用这个飞行器。现在能够让我们在不同的城市,空中巴士或者其他的类似系列的飞行器,里面的成本也能够更好地去向原来我们讲到的一些飞行器当中的法拉利,我们也能够使用在巴西圣保罗的飞行舰队,能够起用空中巴士,之前我们叫空中共享的直升机,能够使用移动电话的应用,来控制,从墨西哥城飞行到另外一个有直升机停机坪的地方。我们看到摩拜单车能够成为一个很强大的商业模型,但是我们在飞行领域暂时还不能够做到这一点,飞行领域在过去十年里面虽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未来的飞行无论是原子能还是里面的电动马达,无论哪一种能源的驱动都能够达到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我们觉得中国的技术、生态系统和中国的当局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大家都知道空客有一个辉煌而悠久的历史,能够在中国展开广泛的合作,但是大家不知道这个历史有多古老,其实空客的直升机是民用直升机最大的制造商,现在已经在中国有5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1965年,当时埃里森三型直升机获得中国民航局的首肯。

  最后一款直升机AC350已经跟中国展开全面的合作伙伴,能够承载350人,在哈尔滨有制造基地,中国和法国的两个团队合作,希望能够以公开的透明方式展开最佳的实践,无论是设计还是使用高精尖的技术。空客也跟中国的民航事业在过去30年展开了紧密的合作,CAAC在上海以及上海东航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这是跟空客展开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我们也收到其他的民用航空公司的订单,现在我们跟中国的一些合作伙伴在85年的时候就跟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来生产一些A300的零部件生产。今天我们在组装A320,这是一通道的飞机,最后是在天津进行组装单通道的飞机,不仅服务中国的顾客,也服务亚洲的顾客,我们也启动交互中心,在深圳,过去9月我们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我们的历史希望能够更好地去将中国的投资以及中国的发展都能够有更加好的变化,其实我们的协作是唯一一家公司能够去保证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全球的公司,能够在构建上面有很多的基本面把关。我们希望能够就像是从一个美国的大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的企业,现在我们已经酝酿在四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生产基地,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全球化扩张是我们的DNA,我们在几年前采取一个项目,我两年半前加入空客,现在我是空客的CTO,我也很高兴跟大家宣布,昨天我和陈市长见面我们签订了一个协议,将会在深圳建立我们全球第二个研发中心。我们非常幸运,谢谢大家。我们非常幸运,我也希望这些并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希望加入中国大的生态网络,也邀请来自中国的工程师担任我们的中国的创新中心首席总监,大家可能听到GAS今天的演讲,他参加了高交会,之前他是在优步在深圳的活动负责人,他带领了5千名司机在24个月里面能够进行历程的积累,在这个城市里面每一天都有50万公里的形成。

  之后他在滴滴也有工作,现在他加入了空客在深圳的创新中心,所以我们对于我们的创新中心幼非常大的希望,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跟深圳的人才一起合作能够让深圳非常棒的创业精神万众创新的精神能够闪耀在空客深圳的创新中心。深圳被称之为中国的硅谷,个人层面而言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些没有很好的形容的地方,硅谷本身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其实硅谷是没有硅的,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知道硅谷已经是一个软件生产以及开发的最重要基地,也有不同的各种软件的开发,但是深圳就不一样,深圳有体现出非常大的活力以及非常好的一些硬件生产能力,所以跟硅谷发展软件不一样,深圳能制造软件也能制造硬件,所以深圳能够在未来也能够为航天事业助力,我们知道在深圳有非常大的大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用无人机的制造商,所以我知道深圳作为一个未来全球创新的枢纽,将会绽放出更多的辉煌,也能够引进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像华大基因现在已经在基因测序和基因组的研究里面全球遥遥领先,在过去几个月里面,我们的项目已经引进了一些振奋人心的技术,我刚刚也跟大家分享了,尤其是在一个城市的移动,还有在无人驾驶之上,另外我们在深圳也举办了一些孵化器,能够更好地兼容中国和深圳的初创企业,除了TOP以外,我们也跟建筑师、房地产商、监管当局进行合作,希望能够让市场感受到我们的技术,这些项目包括了深圳的制造业,包括一些航空领域以及无人机领域。

  未来几个月利用我们的技术研究将会进一步提出,我们希望能够融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颠覆,更好重塑航空业,我自己觉得现在在航空业的势头要比50年代刚刚出现喷气式飞机的时候更加激动人心,我们的确有这个希望能够更好地采取技术的方法去重新思考,重新定义未来的飞机,我也知道中国将会成为未来的塑造者,空客非常期待能够成为中国在未来旅程的伙伴,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保罗·艾瑞蒙科先生,演讲进行到第15分钟我来到舞台的侧面,工作人员说要给他10分钟的演讲,因为他会在深圳建一个空客的研发中心,为我们贡献就业率和贡献税收,所以多讲十分钟也是非常划算的事。他探讨了基于跨界技术的实践的飞行无限可能,包括每一架飞机提供的庞大数据,对于飞机的预防带来巨大的价值,当然我从来不担心飞机没有飞行员没有会出问题,我只是希望不要没有空乘员,他也谈到未来将会实现电动飞机的出现,也谈到城市飞行载体的出现,我们注意到这几条都特别像汽车所做的事情,尤其是城市飞行载体,在这里我们要恭贺空客成立这么多年以后终于要做真正的bus了,我们掌声表示感谢。接下来是OpenBridge的董事长王士平先生,我们掌声有请。

(云桥OpenBridge董事长 王士平)

  王士平:各位下午好,很荣幸到深圳来跟各位共享一下我们就软件行业的变化,我本人在信息行业做到今天将近40年的时间,包括在美国在中国,我曾经是一个顾问公司叫埃森哲大中国区负责信息技术咨询的副总裁,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我们做软件都有这个感觉,生活的比较压抑,这个信息化是慢慢渗透到人或者渗透到各各行各业的领域,可是做软件和信息化的人一直是作为被动工具来使用的,直到我们在2011年,2012年左右的时候提到云计算、大数据的概念之后,我们才发现信息化突然向我们的软件这个行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怎么说?

  过去所有的信息化都是通过应用软件出来,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是由两个不同的层面来构成的:第一个物理世界,看到的都是物理的运动,实体的运动,第二个就是虚拟世界,信息的运动,我们在看这个物理的运动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可是我们处理这些信息的手段反过来会影响这个物理世界的运动,不管是经济世界还是社会活动,可是在信息处理我们一直处在婴儿期,在很多的业务领域里面,我们把这样的一些数据垄断起来形成我们的业务,形成我们的应用,从而使人类的业务活动就局限在一个一个的业务主体里,不管是我们作为业务处理的人员,都觉得信息很难被别人使用,很难被打开,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心得境界,就是人人都可以使用信息,我们今天谈到的作为软件业如何能够使每个人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处理领域里来?使每个信息使用者很快得到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诉求。在未来我们会发现互联网的本质东西就是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带来的是去中介的过程,对于信息垄断各个层面的垄断都可以被打破,这是软件业的重新再造的机会,我们认为云计算、大数据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而且这个变革是刚刚在起步,我们发现信息处理能力只是在一个非常早期的过程。

  我们会发现这样变化重要的标志在于过去的所有信息化技术都是以产品的形式提供给我们的用户,包括我们的计算机,包括我们的软件,各种各样的,你只要用就要买。随着这样的产品化的东西形成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行业,就看到很多的巨头,今天上午演讲有英特尔、微软、百度一系列软件的厂商或者硬件的厂商形成所谓的信息业的领域。但是随着信息化越来越走向人类的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处理信息原来不是一个具体行业能够垄断得了,因为每个行业都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

  刚刚谈到摩拜单车,还有双11的淘宝、京东,还有消费层面,像送饭、滴滴打车,都是在我们生活每天在发生的事情,这个发生的过程很快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所有的消费领域能够被信息业侵占的地方都渗透进去了。但是工业领域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买软件,买信息化产品,什么时候才能够把今天的消费域得到的信息共享平台的理念渗透到企业里面,这是巨大的变化。今天看到的消费领域的共享经济很快会渗透到工业领域,会成为工业领域的信息共享的形态,标志就是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化。第二,是从一个封闭的、独享的应用,因为谈到应用,它都是有边界,然后慢慢向平台转化,应用带来的是固定业务内涵,比如说ERP,讲到的就是人财物、产运销,讲到CRM,进到客户关系管理,我们谈到平台的时候,发现这个平台是无限的,能够为信息使用者不断推出服务,快速提供他们的服务。

  在整个的信息化历史演进过程中,在有限的时间段里面,首先软件的开发是以一种手工作坊的形式出现,就我要开发一个软件请一个高级的软件设计师,软件程序员,其实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还是大部分是这样的情况,不管你是一个机构还是什么组织,你要开发软件就要找一个比较牛的软件设计师来开发,如果这个很牛的人离开了,这个软件就很难被维护,维护一个应用系统的成本巨高,因为你不断地提出需求不断地为这个软件提供升级和改造。

  大概在2000年前后,90年代末期很多工业化产品出现了,最典型的标志就是ERP,大量的业务逻辑被固化的ERP大的软件产品里去了,但是这些软件包和软件产品为什么只能被一两家大的巨头SAP、Oracle独享,因为他们把逻辑黑合化了,你很难改。每一家银行的核心系统改造一次是巨大无比的投资,所以工业化的软件产品生产是在前一期看到的模式,未来的模式是什么样呢?未来的模式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我有什么样的需求,平台就可以往我推送什么需求,不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边界,不是要做一个完整的银行服务系统,我现在就是叫一辆车,你能把车叫过来,能够真正通过信息化平台的能力把各种各样服务推动起来,使我们的用户获得对信息处理的需求这是我们看到的未来方向。

  给我们的软件开发者带来新的希望,我们能够真正按照客户的意愿、动态、快速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服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说能够真正地去体现我们谈到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自定义的业务模式能够通过软件实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第一,我们要有数字化平台,有了开放的数字化平台之后,我们会把数字化平台里面很多小逻辑变成我们今天谈的小程序也好,微服务成效也好,都是小的透明逻辑,以标准化的接口形式推送出去,任何人想要我的接口都可以调用我这个接口,而且里头的逻辑是透明的,在这样的架构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小逻辑把它构建起来,你会发现这个业务解决不再是过去定制的,你要买ERP,是买什么模块,就是把变化作为需求的一部分,随时随地地提出需求,能够把你的需求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实现。

  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把一个连续的业务把它分解成一段一段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段一段的处理是非常简单的。在我通过软件来实现这些业务的时候,才会发现这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反过来我们如果把这些业务逻辑分解以后,我可以通过软件的手段去定义这些业务逻辑,从而使新的业务模式的实现变得更容易和简洁。

  刚刚谈到软件的微服务化,这种动态的服务形式推送给用户,它的基础就是我们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化平台和传统的软件包,或者说应用系统有什么最大的区别?它提供了给你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帮助你来进行使用计算资源,比如说我现在用的计算机不需要再买计算机了,你要使用的网络不需要用网络了,这是我们最基础的资源共享,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你。

  第二层,做软件需要有一个运行的环境,我需要数据库,中间件,这一类的服务都可以以服务的形式推送给开发者;最终就实现我们真正去编排我们的服务,带来的好处,所有的业务逻辑透明化了,这种业务逻辑就变成我们真正的企业资产,就不需要一个很强的程序师,要知道所有的逻辑,我们所有的逻辑都是透明化的,就是把我们业务的一些思想有一个传承性,我们每个写小逻辑的人的技能也不需要这么高了,我们过去非常昂贵的运维成本降下来。

  第三,开放,每个人可以参与,所以变化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达到另外一个理念,我们的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互动,它的处理能力不是由一小部分人控制,是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

  每个人都写一个小程序,会不会把整个逻辑打乱呢?我们有一个轻量级架构,什么意思?这里谈到最关键的核心是说,是可扩展的数字化,叫做轻资源架构,不是把所有事情自己管,刚才一直在谈ERP,有很多处理引擎,人力资源引擎,供应链引擎等等,你能够把引擎化的东西放到后台,能够被前台的业务逻辑调用,形成这样的生态,在这样的轻量级架构的体系下,加上我们的技术服务平台使微服务变成现实。

  从一个工业实现的角度来说,或者从产业实现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第一步采取要有一个业务解耦,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角度一步一步分解出来,从而通过软件的手段定义和实现下来。

  第二,如果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可以发现,过去这种企业级的,每个企业有一套企业,每一个分子公司有一套系统,在大型的企业里面会有垂直的共享平台,对于小企业来讲,可能会面向行业的财务中心,面向行业的人事处置中心,这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发生,未来会变成一种趋势。

  有了这样的基础能力之后,会发现整个企业模式和业务摩斯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大企业变得更没有竞争力,真正的小企业就变得生命力旺盛,因为它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借用被共享,从而它可以专注在自己的业务领域里面,我们谈到行业的资源共享变得越来越强有力。

  通过信息化在整个的经济生态或者社会生态中起到作用转变,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几大趋势,第一个就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整个生态是不再由某些产品主导,变成互相依存的生态关系。

  第二,整个的系统软件运维的开发,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做的,很多的参与者就变成可能。

  第三,开放的平台,大家都可以开放,都可以参与这样的平台建设。

  第四,软件的作用,软件从系统的层级变成平台化,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我们的用户,更重要的一点,软件可以用软件定义业务逻辑,而不是过去的所有业务逻辑是在人的脑子里面,通过人来进行控制。

  我们讲数字化平台对互联网生态的影响很明显,首先是技术架构的云化,我们在任何地方可以实现我们的业务目标。业务能力通过软件实现的软件服务化;大数据对各个环节,从人到整个物都是通过数据来驱动,大数据对环境的影响变成现实。

  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业务形式提供的业务能力以及数字化平台,软件作为这一个行业它会慢慢地形成一种由一个垄断的行业变成渗透在人类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众人参与的行业。

  作为我们公司提供的面向这样的目标,我们叫做云桥,从一个资源的管理到整个系统资源管理,到我们谈到的微服务管理,到开发、测试、运行的管理以及最后能够对我们业务需求的动态及时互动和响应去提供我们的支持,这是我们的最终诉求和目标,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王士平先生,在刚才的演讲中王士平为我们分享以下的观点,首先就是他做出这样的判断,以IT的平台为代表的新的业务模式在消费服务领域已经是蔚然成风,下一步将会向传统行业前进,为我们回顾非常有趣的信息化进化史,分别是90年代、00年代和10年代,每个阶段都体现出相当显著的不同,比如说90年代的手工作坊式;拥有着众多的缺陷。00年代工业化生产的软件产品固然在效率和效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它依然是受制于IT巨头,10年代唯有IT业务的平台出现才能够在方方面面能够解决诸多存在的问题。他对于IT业务平台的架构,运作的逻辑进行比较强的解读,最后也为我们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产业信息化的几大趋势,我们也再次掌声向王士平先生表示感谢。

  接下来我要请出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环节的压轴演讲嘉宾,他就是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刘自鸿先生,柔宇科技创立2012年是全球柔性传感,VR显示以及相关智能设备的领航者,也是全球成长最快的科技创业公司之一,刘自鸿先生也是深圳的明星企业家,今天他为我们带来的演讲主题是基于柔性+平台的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万物互联,掌声有请。问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到柔性+这是今年七月份由柔宇科技提出的战略,您未来的目标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全部扳弯,为什么会有柔性+的战略提出,它的大背景能不能首先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柔宇科技董事长兼CEO 刘自鸿)

  刘自鸿:其实柔宇在2014年发布了显示屏之后,这个行业进展比较快,我们也在积极地思考柔性显示柔性电子新的技术在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应用,这些年我们的团队都做了大量的应用开发工作,我们今年提出柔性+其实是通过柔性电子和柔性显示跟各行各业融合创造新的体验。

  大家好,非常高兴第三次参加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我们实际上在三年前的时候发布了柔性显示屏之后就开始真实在这样的平台上做一些展示和交流。今年我们也有一些不一样,每一年其实我们参展的东西都会拿出我们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出来,前两年我们相对比较集中在柔性显示,柔性传感,更多是突出技术本身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今年我们在展示的方式做了调整,如果各位去我们的展台可能看到会有很多的应用,都是一些已经上市或者说已经进入量产即将上市的产品,所以我们今年的思虑在这一块有所调整。前两天我听同事说我们的展位人比较多,大家一方面体验我们的3D移动影院,很多人觉得效果不错,有时候一站就站好几分钟,还有一些人躺在我们的沙发上,有些人说沙发跟柔宇有什么关系?今年我们在展区展区的沙发是柔性电子沙发,这是我们跟家私厂合作的产品,也欢迎大家去我们的展台上去体验一下柔宇的最新技术。

  主持人也提到我们柔性+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接下来会通过PPT几张图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在深圳的有些朋友跟我们有一些接触,对柔宇的历史有所了解,可能也有远道而来的朋友对柔宇不太了解,我就简短介绍一下柔宇过去的发展状况。

  柔宇最开始进入到柔性显示行业,可以追溯到2006年,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做柔性显示非常基础的研究,到2012年的时候我跟两位校友,也是我原来在IBM工作的同事,共同成立了柔宇科技的公司,深圳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每次参加高交会也特别亲切,当时我们三个人成立这家公司今天听起来依然很简单,但是却让我们一直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使命,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让人们更好地感知世界。这个图就是我和我们的团队最开始在办公室前面的一张合影,当时的办公条件很简陋,没有大笔的资金买大量的设备,没有大笔的资金招大量的人,我们就是几个人开始把技术问题解决以后,取得新的融资之后再扩大我们新的产品开发产线。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已经跟五年前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发布了0.01毫米的全球最薄的柔性显示屏,像这样的柔性显示屏,我们2012年做的时候,业界不相信我们能够进入产业化的阶段,有时候连我们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发出来,但是我们坚信它的未来和价值,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后,我们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同学、朋友、家人都不知道我们去哪了,埋头做这个事,2014年我们发布了0.01毫米显示屏,因为柔性显示它的折叠特性可能让我们的手机、电视机还有很多行业都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后来我们在2014年同步还有一个事情,当时的媒体关注比较多是柔性显示,还有一个是柔性传感器,就是在这样的透明柔性的薄膜上可以做大量的传感器电路,当时这个技术开始开发是在2013年,我们当时开发这个目的是想结合柔性显示屏做出完整的手机,但是后来发现当我们把柔性传感器做完以后,它其实可以单独拿出来放在很多领域里面去应用,事实上这个产品在2015年已经开始量产,现在已经应用到很多的产品当中。

  2015年我们又有一个技术上的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在2015年正式发布了royole—X的产品,这个看起来跟柔性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事实上在我们2013年启动这个事,也是基于使命出发,我们希望现在在用的电子设备,既能够便携能够得到大屏的视觉观感,这是人的本能追求上的最核心的矛盾,我们的手机通常很便携,但是很小,所以有人会去外面看电影,便携和大屏是矛盾的,我们把这两者结合以后,我们2013年还想到用光学的方式将这样小的显示屏放大之后变成一个大的显示屏,所以这个产品在2015年正式上市量产,2016年我们发布了royole  moon,我们花了比较多的精力去集中做一些基础技术的开发,也做了一些产品的开发,如果说归纳起来的话,我们从材料到工艺到期间和电路设计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式的创新,所以说到这里,可能在座的各位最近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柔性显示相关的新闻也好或者是一些信息,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应该说柔性显示和柔性电子应该是一个大势所趋,从显示面板的厂商到下游的消费电子厂商,对于柔性显示柔性电子的期待值比较高。其实每家厂商在技术的背后有不同的思路,我们从零到1的过程中,完全是由自己驱动的,原始的材料技术和材料创新,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目前比较成熟一点的柔性相关的产品在市场上,尤其是固定曲面的显示,严格还不算柔性显示,OLED发展整体三个阶段,一个是玻璃层面2011年的时候很多手机就出了,2015年除了固定曲面的手机,以韩国的厂商为主,研究有越来越多的面板厂商和手机厂商都在往固定曲面发展,柔宇的定位是定位在OLED第三个阶段,全柔性的显示,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把创新和精力放在这个事情上。这是我们整体的一个过程,在这里跟大家做一点分享。

  到今年十月份我们一共积累了1500多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核心技术和产品。现在我们产品也已经销售到20多个国家,也有我们自己的门店,在北京、深圳都有,到现在为止公司有1500多个员工,回到最开始我们提到的在技术创新的主题上,我们对于未来的信息技术到底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今天可能在媒体上看到非常多的不同名词,比如说VR、5G、自动驾驶、大数据、AI、云计算、柔性显示、纳米技术、物联网等等,非常多的不同名词,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到底哪些会成为主流或者说是大的趋势?这件事情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在内部自己做了一些整理,其实像画面出现这么多的名词,并没有在一个同一个层面上比较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很多是属于有从属关系,如果做统一层次的分类的话,我们认为只有三个事情。这是中小企业技术年会的时候提出来的观点:

  第一,人机交互,就是人跟人,人跟物,人跟大自然的交流方式,会包括显示、传感,还有包括今天很多看到的云识别、人脸识别,都是人机交互的方式。第二是AI,其实有些不是AI,有些就是我们常见的算法,当然今天大家统称为AI,我们一起把它归到AI里面,电脑或者机器会通过它的算法来处理这些接收到的信息,帮助人类做一些决策。但是只有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再通过有线、无线的物联技术就变成未来的信息技术。

  第三就是万物互联,柔宇的核心工作就是在人机交互,人机交互跟AI的结合,就会包括很多的识别技术,也会跟万物互联技术相结合。

  这张图解释一下我们今年提出的柔性+的理念,通过柔性显示柔性传感也好,我们把它做成标准的解决方案,然后再跟各行各业的产品进行结合,比如说柔性+消费电子,我们的手机和PAD就可能变成一个东西,这个时候我们传统的手机和PAD的形态就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这个事情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大家如果去我们的展厅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做出很多的原型机,所有的电路、电池、无线通讯的模块集成在一个笔大小的东西上,抽出来薄膜上就会有我们的柔性电子,这是跟柔性电子的结合,大家可以畅想柔性+电视机的结合,就会变成一个画卷一样。我们也做了智能交通里面的一些应用开发,最近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接触了很多汽车厂商,我们开设了两代汽车中控的系统,汽车的中控部分没有传统的物理按键;它不仅能够使这种设计更加时尚,也能节省空间降低重量,对于汽车来说是很有用的功能,对于飞机来说这个减轻重量的事情意义就更大。今天前面的演讲嘉宾来了空客的CTO,其实我们之前也有聊过,对于飞机的未来应用有非常多大的可能性。

  除了智能交通,我们跟建筑装饰有很多合作,也落地了不少应用,应用到非常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里面,会使这些建筑装饰材料无论用在哪里,可以进行直接的交互,我们很多以前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今天因为柔性电子而变得有生命力了,除了建筑装饰还包括衣服、机器人都可以广泛地跟柔性电子结合起来。在今年已经落地了签约了企业级的客户已经量产了不少产品,在座的各位如果在你们的行业当中乐意去采用这样的柔性电子新的技术共同创新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可以共同探讨,应该有非常好的创意。

  最后跟大家说一下,这是我们在2015年下半年已经启动的柔性显示基地的一个园区,这个是2015年10月份已经开始启动,这两年一直处于的建设中,现在已经全部建成封顶了,很快就会有更大规模柔性显示的设备,柔性电子的设备走到市场当中,也可以跟大家建立更多的广泛合作。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自鸿先生,刚才在演讲中的刘自鸿首先回顾了柔宇的历程,这其中非常有影响力的黑科技的产品,相信深圳的朋友都是非常熟悉,同时也谈到了的柔宇的定位,就是全柔性的显示,刘自鸿先生把诸多的技术把它们划为三大类,人机交互、AI、物联网,重点介绍了柔性+各行各业,提供基于柔性技术的标准解决方案和各个行业结合,包括智能交通、机器人等方面的例子,也再次掌声向刘自鸿先生表示感谢。

  在聊完了科技之后,接下来我们会今天下午的第四个专题就是科技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融合,我们将会通过圆桌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接下来我们掌声请出各位对话嘉宾:

  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七林先生;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部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李德胜先生;瑞典斯德哥尔地区投资促进局CEO乌勒·泽塔贝尔先生。

  首先来向各位做一个介绍,石七林先生是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中关村是世界级的科技创新要素的聚集地,中关村信息谷的使命就是会聚中关村乃至全世界的创新要素为合作城市设立创新平台,从而打造城市发展的体系。请您进一步为大家介绍一下您的公司还有他们的使命。

(对话:科技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融合)

  石七林:我来自于北京的中关村,在中关村工作了17年,今天我看主题也是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升级,2014年之前我们在北京重点打造专业园区,就是为科技企业打造物理空间的平台。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中关村去学习,说中关村是创新的一面旗帜,国家创新战略我们应该走出去。我们得益于走出来现在每年是做两个城市落地,已经落地了四个城市,同时也服务于十个城市和地区,是这么一个情况。

  主持人:谢谢您,另外您也看到我们本场的主题叫做科技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融合,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于您而言,对于这个话题中的哪个方向您自己可能会更感兴趣一些呢?

  石七林:我就把能干什么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因为我们在中关村十几年来主要是为科技企业服务,中关村在90年代从电子一条街到全国的自主示范区,现在有300多家主板上市公司,1千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后来要求我们走出来走出全国做服务,我们的任务就想,因为跟北京还是不一样,后来我们叫做轻资产重服务,目标客户群为合作的城市,主要我们选城市,跟当地政府合作,为城市解决三个困难,一个是创新发展的动力,第二是创新发展服务的能力,产业升级的示范;为科技企业解决四个痛点,这也是结合我们现在服务的千人计划专家的企业人群,五百个标本,我想这有代表性,科技企业服务大概是四个,市场的拓展,昨天我区看柔宇公司,他们现在从技术到产品很成熟,他们花了100亿盖厂房,下面是市场推广。他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市场推广上的问题,第二,比较难就是资本的问题,就是找钱;第三就是一个物理空间的问题,因为你毕竟要变成一种可服务的产品可服务的供给还要生产,空间办公很重要,第四个,尤其是海外回来,跟政府打交道,政策的获取支持,主要解决这么四个,叫做轻资产的服务来做这个事情。

  手段就是今年的4月20日总书记到我们南宁项目待了三个小时,我们汇报了50分钟,我们的手段就是在适合的组织在适合的土壤里面生根发芽,把我们最近两年的做法,比如说引进种子培育土壤,龙头企业政策资本人才技术,这是综合环境的构造,把国家的战略和城市的战略做起来,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主持人:谢谢石七林先生,我们就非常清楚了,接下来我们要欢迎乌勒·泽塔贝尔先生,是从瑞典远道而来;而且在斯德哥尔地区投资促进局任职超过十年了,我们要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他所供职的投资促进局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哪些?

  乌勒·泽塔贝尔:首先我也是非常感谢大会能够邀请我来到中国,让我看到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以及创新大国,说到我的工作,我主要就是在斯德哥尔摩去推荐我们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投资以及替斯德哥尔摩去招揽人才,我工作的组织投资管理局,我们平常的工作主要就是去组织一些投资的介绍会、沟通会来帮助我们当地的企业找到投资,因为我在斯德哥尔摩已经生活超过40年的时间,我非常了解当地的情况,所以在吸引投资的过程中,我也能够为我们城市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同时,我们还在做的一项工作,我也是我们建立的一个孵化器公司最成功的孵化器公司的股东之一,这个孵化器公司是我们在20多年以前就成立,其实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孵化器这个概念,我们也是一直在企业孵化方面的工作,今天我也非常地期待能够跟大家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也非常想学习我们遥远的中国这边正在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主持人:因为今天我要向各位做说明,我们现场的同声传译是固定类的,所以场上各位嘉宾没有办法享受,所以我们邀请马小姐担任翻译的工作,可能会对圆桌的表达效果稍微有一点点影响,也请各位朋友见谅。我们倾听了两位来自北京和来自斯德哥尔摩的嘉宾,他们的工作其实有类似的地方,就是要为企业服务,同时要为他们工作的城市来服务,稍微不一样的是乌勒·泽塔贝尔是为斯德哥尔摩服务,而石七林是为合作的城市服务,

  向各位介绍一下李德胜先生,他是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部的总经理,也是英特尔创新加速器的总负责人,对于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这样的如此庞大的话题,您自己愿意在这个地方表达的是它的哪个方向?

  李德胜:非常好的问题,从我的角度,本身我是学科技出身的,我是清华电子系,对科技也是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英特尔又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所以科技一直是从上学到工作这20多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然我们相信科技不能只是停留在实验室和学校,而是要跟产业结合,跟商业结合,尤其我现在这个工作,既要考虑科技现在的创新,同时也要看我们怎么样把科技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把它变成商业模式,把它变成可以为产业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所以因特尔的创新加速器也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成立的,我们三年前建立英特尔创新加速器,也是希望把英特尔的科技产品和很多的创新企业,创新的团队,他们在各个领域的专业程度,他们在各个领域里面有很多商业模式和商业成功的经验,大家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我们希望是达到科技和商业模式的融合,这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主要目标。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我们的三位都是在为企业来进行服务,在这我先请教一下石七林先生和乌勒·泽塔贝尔先生一个相同的问题,坐在我们旁边的李德胜先生是来自于英特尔公司,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公司,刚才两位也倾听了柔宇科技的演讲,柔宇科技成立的时间不长,拥有了很多新科技,如今成为业界发展最快的独角兽公司,两位都是为企业服务,从两位个人的专业兴趣而言,这两家企业,两位更愿意把谁引入到您的城市中来?

  石七林:其实这两家企业都很好,都很重要。为什么?英特尔我没直接服务过,但是现在我的合作伙伴微软、甲骨文、思科、微软的亚太总部最早是张亚勤在那,当时我们最看中的就是他们有四千个高级工程师,产值没有多少的,我觉得中国要走创新发展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英特尔肯定是重要的代表。

  为什么柔宇科技我特别喜欢呢?我们能帮柔宇科技做一些市场推广,他在北京三里屯要开一个窗口,如果靠他们自己去做的话,肯定要很长时间,但是我们跟市委市政府是工作体系,我们是以中关村创新中心在跟当地的政府合作,我能够很快开起来,而且一个月两个月就开起来,用政府的体系做市场推广。因为我觉得中国说要走中国的发展模式,因为中国的市场还是主要靠中国来做,柔宇科技这种斯坦福大学的背景,清华大学的背景,通过他们对中国的贡献,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更大,尤其是现在十九大说的,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更重要,因为它能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创新的事业。

  主持人:您似乎可能会对柔宇这样的成长性更具潜力的公司兴趣更大一点。

  石七林:对。

  主持人:同样的问题请教一下乌勒·泽塔贝尔先生,这两家公司您更愿意把哪一家引入到您的家乡呢?

  乌勒·泽塔贝尔:当然了,我们是喜欢大企业能够到斯德哥尔摩来,我们是非常愿意去吸引他们来到瑞典去设立分支,大家可能都知道华为它在斯德哥尔摩有一个非常大的研发中心,当然我们其实也是喜欢小公司的,我们也是愿意吸引他们能够到斯德哥尔摩来。我还是想补充一点,我们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说去找全世界的初创公司,然后吸引他们去迁到斯德哥尔摩,我们是认为这些初创公司可以在他们的诞生地继续发展,形成规模,这样的话也许有一天他们的业务会拓展到斯德哥尔摩来。我们真正希望做的是要不然我们吸引到了真正的人才,他们可以在斯德哥尔摩去创业,去开设他们的公司,或者就是有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公司,他们可能本身不是在斯德哥尔摩,等到他们比较慢慢地发展起来,也欢迎他们到斯德哥尔摩投资。其实我们也都看到大企业现在的局限是越来越明显,比如说像爱立信这样的公司,他们慢慢地已经没有办法去垄断所有的能力,所以他们也是非常积极地跟不同的创业者、论坛进行交流,其实他们也是希望能够去借鉴不同的创业中心或者孵化器他们的资源。其实说到底,所有的项目也好,或者公司也好,他们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是非常重要,也是我们重视大公司,我们也重视小公司。

  主持人:我们明白了两位的兴趣所在,对于石七林先生来说,他可能对新一类的公司更感兴趣,乌勒·泽塔贝尔先生是最感兴趣是优秀人才。到底我们靠什么来吸引我们的目标公司或者我们的目标人才?对于石七林来说,中关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但是他现在要帮助他的合作城市,这些合作城市在中国并非明星城市,如何去说服您的目标公司去进入到这些城市?这些城市能够为他们提供怎样的优惠?

  石七林:举个例子,因为最近我在服务于我们北京的科学中心和怀柔科学城,我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千人计划,有一个办公室,我们准备请他们到怀柔科学城,千人计划回来了有六七千人,有一千多人在做企业,上市公司76家,我想说服他们到怀柔来;这一千多家千人计划,他们应该是很高端的,刚刚柔宇的刘总也属于这一类,千人计划海归。他们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四条,有些公司做得很大的,李彦宏还是最后补充进去的,很多最大的上市公司有70多家,他们碰到什么问题?

  第一,市场拓展,市场推广,刘总也是碰到这种情况,第二个就是钱的问题,比如说我在北京,有一个中关村发展集团,也是我的上级单位,是市委市政府的主体配置资源的平台,基金有97支,融资能力和规模是一千亿,从天使、风险到基金都没问题,钱也可以帮他们弄。因为很多都是科学家,我们这个公司就是天天跟政府打交道;第四个就是空间的问题,盖房子要拿地都是我的强项,我解决它的四个问题,后来为什么我有优势,现在我有十各城市,我到每个城市开中关村创新中心,基本上都是地方主要官员来牵头。通过北京和合作城市,现在每年的速度,一年是合作五个城市,市场拓展解决下来,变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体系。我们集团在硅谷有中关村创新中心,德国有10几个,就是全球的创新体系以北京为中心。人才也好、资本也好,各方面也好,应该是十几年了,它很完善,这样它的效率更高,成功更快,风险更小,我们现在出来两年,我服务三千家企业,签约了400家,已经有400家得到我的服务。

  主持人:柔宇它的发展价值是大家可以看到,但是对于您服务的城市市长书记来说他们对于企业的创新度,他们的容忍度到底有多高?是否愿意给予他们一个成长时间,还是希望他们尽快为城市带来就业岗位和税收,他们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石七林:你说的这个情况问的很到位,我选城市的时候,我现在的城市很多,但是落地的时候要根据企业,就像你说的包容文化,从它的主要领导,要有这个共识才会干,不然我去没用,最主要是企业来。这个要达成共识。

  主持人:同样的问题要请教一下乌勒·泽塔贝尔先生,今年六月份去过斯德哥尔摩,这个地方给我的最深的印象确实很贵,确实非常贵,我不知道对于您而言,您要去吸引这些大公司,去吸引人才希望他们能够提留在斯德哥尔摩,您靠一些什么样的绝招或者条件来做到这一点呢?

  乌勒·泽塔贝尔:其实您所说在瑞典东西都是很贵,如果我们看其他的大城市,像伦敦、纽约,这些地方物价也是很高的,但是那里其实也聚集了很多的人才,我认为要想吸引好的人才和大公司,我主要就是依靠我们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去打动他们,以及我会向他们去展示,如果他们来到斯德哥尔摩,他们可以享受什么样的便捷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去给到他们一年或者半年的租金方面的优惠。在斯德哥尔摩以及邻近的国家,我们有非常独特的社会价值观,这个部分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当然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只靠给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条件,比如说如果企业它统一去搬到比较偏远的城市周边地方,我们会给他们一些补贴,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来到斯德哥尔摩我们都会给他们费用方面的补贴。

  还有一个隐患就是本地的企业他们是如何看待不断到来的新企业,他们是怎么看待这种竞争的关系,其实对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瑞典在几百年前开始就一直都是崇尚自由贸易,我们看到非常多的本地成功案例,本地孕育出很成功的大公司,慢慢他们走向世界,比如说沃尔沃,沃尔沃车其实是瑞典造的,当然现在这个牌子已经变成中国的牌子,还有爱立信,瑞典对于贸易竞争是采取非常开放的竞争,如果我们不引进国际的公司,我们怎么样向国际市场销售我们瑞典的产品,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是需要双方维护的,我们是欢迎竞争的。您去过斯德哥尔摩,在机场就看到欢迎来到斯德哥尔摩的广告,那里也有华为的广告,这种氛围是非常开放的,我们也是非常包容这种竞争。

  主持人:刚刚谈到独特价值观的时候,谈到对于竞争的开放的态度,恐怕是斯德哥尔摩的独特价值观的一部分,接下来问题问李德胜先生,我们听到两种模式他们有非常多相同的地方,包括在钱的问题,政策的优惠,他们也各自阐述他们的特点,包括初创比较高的包容度,包括竞争比较高的包容,对于您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大企业,小企业的优秀人才,您会在他们之间做怎样的衡量?

  李德胜:英特尔其实本身我们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有相关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我们是全球的公司,进入中国30多年,现在在中国有超过8千名员工,在北京、上海、成都、大连等地有非常多的员工,包括深圳也有。同时我们在欧洲很多国家也有我们的员工研究机构等等,我们相信对于大企业来讲,我们考虑的肯定是哪些地方是有市场,有人才,有创新的能力,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其实现在英特尔在中国,中国已经成为英特尔除了美国之外最大的一个员工人数最多,而且相关的各种职能部门最完整的地方,因为我们在这边既有研发机构,又有研究院,又有工厂,还有销售和市场的部门,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不是特别去看重一定要在哪个地方办公,要考虑本地员工的交通的便利之外,更看重是这边有合适的人才,这是我们最看重的。我们现在做创新加速器的业务来看,其实有很多人做加速器最看中是办公楼多大面积,其实从我们加速器来看,因为我们是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合作的模式来做,从我们这边是对于本身办公的租赁,这些产生的效益不是我本身去关注的,我们关注的更多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形式能够吸引很多的团队,有的团队甚至只是来参加加速营,他最后可以用到很好的科技能力,可以产生出很好的效果,这个是我们关注的。

  我们也接触到中国的很多合作伙伴,尤其在一些中小企业的时候,他们可能也是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在哪些地方可以招到人才做这个事情,还有市场,当地是不是有很好的市场,可能可以去实验,当然还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和支持,大小企业也有一些区别所在。

  主持人:对于您个人看重一个城市里面什么呢?

  李德胜:从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我相信人才和创新的氛围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也非常高兴看到深圳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创新中心,尤其是在智能硬件,在制造相关的领域里面,所以英特尔在这边也有很多的合作伙伴合作,像北京、上海很多领域都有非常好的创新氛围,还有国家和本地政府的很多支持。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就石七林和乌勒·泽塔贝尔先生,我先请乌勒·泽塔贝尔先生向他做一个请教,我注意到两位所工作的机构非常大的不一样,我打开斯德哥尔摩的投资促进局的官网,他们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参观,第二个是投资,在针对个人方面,似乎乌勒·泽塔贝尔先生有着更多的一些工作的职责,但是在中国我们知道,参观和投资是交给两个不同的部门的,我们为什么要他们放到一起?

  乌勒·泽塔贝尔:其实简短地回答您的问题,我们认为人他其实是有多重的身份,有不同的可能性,可能有时候他是一个游客的身份,有时候是投资者的身份,有时候是学生,有时候他可能是到海外的参会人员,有可能会变成公司的股东或者在一段时间他可能是创业公司的老板。其实这个基调我们大概在30多年前已经定下来了,我们是一个部门去管理不同的方面,我们看到伦敦大概在8年前他们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我们认为其实我们想展示给世界的是一个整合的形象,我们想传达的是统一的市场策略以及我们的品牌的形象,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到全世界不同身份的人,比如说他们是投资者或者他们是游客等等,当然这个观点可能并没有什么惊奇,也不像得诺奖那么光荣和伟大,我们制定这个策略是非常自豪的,而且我们也认为它到目前为止都运作得非常好。

  主持人:所以,我的最后一个问题要请教石七林先生,和瑞典相比,我们会不会觉得中国的相关机构在做这方面的招商引资的工作时候,似乎我们在文化这一块好像略有所欠缺,我们是不是过渡把注意力放到企业本身的运作这一块呢?我不知道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石七林:其实您问外国客人的时候,我觉得原理都是一样的,你也问得很关键,他是旅游+投资,我觉得他的旅游就是选人,还是人,首先我选城市其实就是选人,选对了人我们才有信心,因为我说了很多的困难要解决,要素的解决,全靠人来解决。首先是选城市选人。企业也是选人来做,大道理都说以人为本,这是对的,离开了人都不行,其实道理都是选人。

  主持人:在这一块您觉得对于您现在合作的城市来说,如果要给出一个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议,您会怎么做?

  石七林:我觉得对于政府,第一是国家战略是正确的,尤其这五年来,这是很明确的方向。在国家战略下要遵从市场规律,因为每个城市和企业也不一样,尊重经济规律,用市场机制来做这个事情。最后还是要尊重每个企业家的个性和企业的个性,做出榜样来,走自己的路。

  主持人:到这里时间的关系,我们本场圆桌论坛就要告一段落,也再次掌声谢谢三位嘉宾,谢谢各位为我们发表的精彩的观点。

  我们的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可能是全国密度最高的一场论坛,今天下午的差不多四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面我们一共聆听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下的研讨,其中包括主题的研讨,同时也包括两场圆桌讨论,这是跨行业的讨论,密度之高,对我们脑力冲击之大,相信各位也是印象深刻,希望各位在今天下午的时间有充分的收获。

 

 

【添加到收藏夹】 【打印本页】 【关闭】